值得警惕中小学编程教育误区

北京正规湿疹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620/9083902.html
引自网络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

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很多地区一些中小学已开设了基于Scratch平台的程序设计课程,或者是PYTHON、PASCAL、C++、Python等程序语言设计课程,不少课外培训机构也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提供了丰富的编程教育课程。可以说,我国中小学编程教育的萌芽初现,未来前景广阔。

——但同时,立哥认为,搞好中小学编程教育,恐怕有这么几个误区值得警惕:

目标片面化:“学会编程”的编程教育

初看“中小学编程教育”,不少人会惯性地认为,这应该是中小学的又一门技能培训的课程啦!“编程教育”嘛,其目的自然是“学会编程”!比如,一些媒体刊载的《现在不学编程,以后会不会像“文盲”?》这类文章,就是典型的将“编程”视为一种“知识技能”,认为编程教育就是编程技能的教育,要教人学会编程。

不过,以立哥多年“码农”的经历来看:“如果编程教育是为了学会编程”,这种导向是片面的。开展中小学编程教育的目的,绝不只是为了培养出大批“码农”,人人都去开发一个软件、网站什么的,而是要将“编程”作为思维训练的工具,通过“编程教育”,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逻辑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感知程序设计的原则,培养学生系统分析、逐步求精的思维能力;可以运用面向对象的程序思想,培养关联分析、类比思考的思维能力。

引自网络

内容教条化:“脱离实际”的编程教育

大量调查发现,目前中小学编程教育的教学内容存在着“内容过于脱节”“讲授过于生硬”等问题,这点在不少学校体现得犹为明显。一些中小学编程教材,实质就是将大学C语言或者PASCAL教材,改一改封面,内容原封不动地拿进来,缺乏中小学教材应有的活泼。一些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是照搬照学,给中学生讲线性链表、二叉树,给小学生讲指针、地址之类的话题,一个个本来应该是培养编程兴趣的课堂,被活生生地上成了扼杀编程兴趣的屠场。

其实,程序设计的实质,是数学问题的求解。中小学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就应该根据同等学段学生的数学能力水平来进行设计,这才是符合发展规律的。更何况的是,程序设计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生的,特别是中小学生的编程教育,脱离了实际环境运用,讲一些纯粹的烧脑的理论知识,对于我们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也是毫无益处的。一言以蔽之,搞编程教育不能揠苗助长。

引自网络

实践套路化:“为了竞赛”的编程教育

从我国教育培训产业类型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这么两类:一类是“提分”类,比如学而思、新东方等机构抓住考学痛点,通过补课提高学生成绩。一类是“竞赛”类,比如艺术培训,就是抓住求学痛点,大力宣传竞赛加分、以特长生身份被录取等。目前,我们见到的大多数编程教育就是走的这条路子,具体套路是:“编程教育”—“竞赛获奖”—“名校录取”(而且多半是美国名校,让人不知真伪)。

不可否认,竞赛活动对编程教育的推广起到重要作用,但竞赛活动也使编程教育容易变得功利化,失去应有的意义。立哥就曾在NOC机器人灭火比赛项目上遇到过这样一桩“为了得奖编程”事情:按照规则,机器人应通过传感器判断计算出行进途径,然后去灭火,但其中有支队伍的做法有所不同:学生运用“上帝之眼”,通过人工估算步进距离,直接设定转弯时间,“人工导航”灭火。这种“偷懒”的做法,虽然的确直接,但却反映了功利思想对教育的异化——为了比赛而编程,而非为了解决问题而编程,这对学生成长其实没有丝毫用处。

引自网络

(原创不易,敬请随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