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与内卷精英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在国内,不难看到各种类“精英教育”的现象,“鸡娃”就是其中一种。“鸡娃”和“内卷”很像,不同的地方在于,卷的不再是自己,而是那些父母的孩子。

鸡娃:用打鸡血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此处的“鸡”作为动词,套用了鸡血疗法”的典故,形容家长育儿到了一种非常疯狂的程度。

在少年编程班大火的今天,Python已经沦为“低级”编程,难度达到C++才能算拿得出手。每年投入二、三十万只能算是普通水平,一年投入50万以上的家庭并不少。3、4岁就开始上兴趣班,等达到入学年龄时,孩子身兼3个以上的兴趣班不过是家常便饭,5个甚至更多的都大有人在。这些现象看起来很荒诞,但在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的“鸡娃圈”早已成为常态。

于这部分家长而言,孩子学得更多,接受的教育更好,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凌驾”于普通教育的精英培养计划了。但这是精英教育么?不全然。

那什么才是精英教育?

NeoSeeds01“多样化”的精英教育

观点一:入学率低于15%

精英教育是一种教育存在和处于一定社会阶段的高等教育领域的现象。这个说法源于马丁-特罗教授的关于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著名理论。

简单来说,只要入学率低于15%,无论对筛选后的学生进行哪种层次的教育(或深或浅),都可以看成是精英教育。当然,这只是片面的理解,因原版理论过于晦涩难懂,就不一一展开了。

关于精英教育的定义,因不同国家或地区教育水平的不同,产生的标准也不同。千禧年之前,中国的本科教育,甚至是大中专教育也可以被认为是精英教育。但到了现在,“本科生遍地走”,这个观点显然已不适用。

观点二:“小众”的教育

精英教育是不单纯通过考试来培养人才,更以综合素质提高来作为培养目标的教育。

美国社会学家将精英教育培养模式分为两种:

以美国为代表的“竞争流动模式”。即尽可能的推迟筛选的时间节点,让所有人都能参与到竞争中。

以上世纪英国教育为代表的“庇护流动模式”。即实行早期淘汰制,胜出者接受精英教育。

加拿大的IB/AP课程,英国寄宿中学的绅士精神的培养,澳大利亚八大名校,日本的大学院等都是精英教育理念的表现。

所谓精英教育,强调的并不是精英所拥有的财富、特权与地位;而是成为精英所要经历的磨难与挫折,精英的产生离不开艰苦的历练。

精英教育的定义很宽泛,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解释。大抵可以总结为:精英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有别于大众化教育的方式来培养出社会的精英,且不能够脱离群众,并能成为教育体系发展中的领头羊,起到示范作用。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放到什么情景下,精英教育一定是少数人才能接受的教育。

NeoSeeds02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区别

目前来说,国内大众所认知的教育大抵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更注重技能的培养,而精英教育则更注重受教育者的智慧发展。

所以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具体表现是怎样的?

国内的“管制式教育”就属于非常典型的大众教育。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校和父母很“自然地”把孩子看成是一个弱者,这个“弱者”没有足够的自制力和自驱力,缺乏责任感,智慧不足,没什么决策能力,还无法自立。

与之相对应的便是当下国内典型的中小学教育体系。在学习上,学校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规定学生的上下课时间,每天学什么,做多少作业,什么阶段接受什么知识,学生几乎没有参与决策的权利,只能被动接受,服从安排。考试失利了,生活上遇到了点挫折,家长便慌张不已,为想出个计策来安慰孩子弱小的心灵而抓破了脑袋,生怕孩子不能独自处理,“误入歧途”。

在这种认知模式下,孩子被等同于“弱者”。他们还不独立,不够自主,不能应对困难,是各方面能力都还相当稚嫩的“弱鸡”。所以学校认为学生需要学什么,就学什么;家长认为孩子该做什么,需要什么,孩子就该做什么,该被满足这样的需求。

这种教育模式下造成的结果便是,教育者为监管学生操碎了心,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而忽略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学生也没有因此而获得更好的成长,反倒容易养成“监督依赖”的毛病,甚至是产生逆反心理。

相对的,精英教育则是把受教育者视为强者,他们主动性强,有责任心,有自驱力,充满智慧,具备极大的潜力。在这个认知下,学习者被摆在一个主人翁的位置,拥有学习的决策权,同时也承担着自我管理的责任。学校和家庭不再扮演监督者的角色,而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支持者,在关键时候为他们提供解决思路与资源。

总的来说,以管制教育为代表的大众教育把受教育者看作是”需要塑型的泥巴“,而精英教育则把受教育者视为“待雕琢的璞玉”。某种程度上,心理学的“自证预言”与精英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实验,由哈佛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共同发起。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随机挑选了一些的学生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试,并若有其事的拟了一份“最有前途”的名单给校方和相关教师,且嘱咐他们务必保密。8个月后,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了不错的进步,且个个性格开朗,自信心强,乐于与别人打交道。

精英教育为培养领导型人才,培养领导者和创造者;而大众教育为培养跟随者。

一个追求把技能练熟,掌握;一个则更追求把事情整明白,理解透彻。技能熟练靠的是练习次数的叠加和经验的积累,依靠量变带动质变。而把事情弄透彻则需要对其本质进行溯源,弄明白其背后的发展规律,是以质量为导向,在精不在多。

简单直白来讲,目前我们所实行的中小学教育绝大部分都属于大众教育,哪怕大学也是如此。

唯有少数几所世界顶尖的大学,他们的教育模式才能说接近了精英教育的模样。

设置的起点的不同(是强者还是弱者),正是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最大的差别,而决定这个“起点”的往往不是硬性条件,而是教育者自身的信念。当然,不否认,良好的经济基础是精英教育的极为重要的先提条件。虽然不绝对,但若没有足够的资源做为支撑,精英教育执行起来便会相当困难。

NeoSeeds03精英教育的弊端

现今,美国教育无疑是处于世界顶尖的位置,而从美国名校为代表的“美式精英教育”的办学理念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精英教育并非大家想象的那么高深和美好。

常青藤大学教师威廉·德雷谢维奇回顾他24年的教学生涯,撰写了《优秀的绵羊》一书。书中作者悉数了以常青藤院校为代表的美式精英教育的“三宗罪”。

优秀的绵羊——威廉·德雷谢维奇

01筑造阶级壁垒

大家知道常青藤联盟是由美国东北部八所一流高校所组成的体育赛事联盟,早先这个联盟本是美国贵族们为“圈地自萌”而建立的,并非是为了兴盛美国青年的体育运动。

常青藤各校最初是美国地方贵族建立的区域性院校,只招收本地贵族子弟。到了19世纪末期,美国铁路开始普及,各地方的人员往来而交流变得频繁起来,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地方贵族为了能跟其它地区的贵族结交,决定放宽院校的生源限制,改成面向全国招生。但即便是全国性招生,希腊语与拉丁文依旧是院校录取的硬性条件。在当时只有贵族的孩子有条件学习这些语言,所以那时的哈佛、耶鲁的录取率也是相当高,基本都在50%以上。

后来,随着社会各方势力的崛起,且考虑到“闭关锁国”的弊端,以及部分“贵族子弟”过于依赖“直通车”通道,导致学业荒废,拉低学校“形象”的问题。年,一些大学开始取消希腊文、拉丁文考试,正式向所有平民的孩子开放。一时间,犹太学生比例猛增,大量平民子女涌入,贵族的孩子开始被“排挤”;为了“照顾”贵族,他们又陆续把教师推荐信,校友面试,体育特长等纳为入学申请的参考指标。所以今天美国名校对申请者的兴趣特长,活动、背景等所做的要求,是从美国“贵族阶级”为控制生源而设立“保护伞”开始的。

现今美国的高中生为了能够挤入这些高等院校,上7、8门选修课,参加大量的课外活动,为了向招生官门证明自己是优秀的申请人而“全面发展”。实际上他们也不知道这么做的意义在哪,只是害怕被“淘汰”,所以必须那么做。这本质上就是换了一种形式的应试教育。

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这些名校生们容易建立一种狭隘的身份认同与虚假的自我价值。似乎进入了名校就“高人一等”,未来就应该从事管理岗位,做一份足够体面的工作,否则就意味着失败;而名校学子的身份究竟完全是靠自己争取而来,还是有部分来自外在客观条件的“馈赠”,却也不敢下结论。而当脱离了机构,身份与背景的光环,以一个独立的自然人出现时,与普通平民相比,这些精英又还有哪些优势呢?剥掉了华丽的外衣,他们便会无所适从。

为纳贤才,广交“贵友”,贵族们开了一个小口子,允许少部分人进行阶级流动;为了保护贵族子女的利益,他们又设定了五花八门的申请条件。曾经的常青藤并非是所谓美国精英教育的领头羊,而是美国贵族们为巩固阶级而筑造的壁垒。

02轻教学而重学术

二战后,美苏两国大搞军事竞赛,为了压制对手,美政为各个高校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当时的高校学术研究的氛围相当浓厚。这本来是个好事,可当大家评判一个教授时,不再考虑其教学质量,而只看“他有什么重大的科研成果”,那大学的教育环境势必会往“不太正常”的方向变化。

本科生的教育不再受到教授们的重视,很多基础课程都交由临时性教员(博士后兼职教师)负责,教授则一心搞学术。大学新生们本以为进入名校后能获得这些“风云人物”的点拨,实际上他们却整天忙着搞研究,研发新成果,连人影都见不到。硕士和博士生情况则要稍好一些,因为他们已经可以做教授们的科研助手了,所以接触的机会也更多。

之后,U.S.News等大学排名将学术声誉纳入排名指标后更是加剧了这种现象。“学术研究风”盛行,而教学却无人问津。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哪怕是基础课程,不同的教师上课,效果也是千差万别。教授专心搞研究,花时间去教学反倒成了不务正业,学生与教授共处一校却“恍若隔世”。理应百花争鸣,研究,教学双管齐下才对。如今教授“等于”搞研究,教学的重要性被不断弱化,大学本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地方,却开成了研究院,实为本末倒置。

03名声大却教育“无为”

有项研究指出,哈佛一半以上的学生来自全美收入前5%的家庭;斯坦福更甚,近一半的学生来自全美收入1.5%的家庭。这些名校昂贵的学费挡住了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学生。

据一项数据显示,常青藤院校的学生超过1/5来自美国所著名高中,而这些高中只占了美国高中的0.3%,且几乎都是私立学校。在某种层面,上名校本身就是“富人们的游戏”。大家的家庭背景大都“很硬”,成长路径相似,价值观接近,所以名校看似文化多元,其实聚在一起的依旧还是那一群人,聊一些脱离大众的“高大上”的话题。这个模式最大的劣势就在于培养出来的精英与过去的精英无异,都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在这个环境下,大家的社交范围基本停留在“上位圈”,人员组成过于单一,看似光鲜亮丽,实则培养了一群只会说“漂亮话”而不食人间烟火的“社交障碍患者”。

《优秀的绵羊》的作者(威廉·德莱斯维茨),在一次与来家里装水管的修理工的交谈中吃瘪后深有此感。他发现自己竟然不知道跟对方如何交流,让他对自己十几年的名校教育经历产生了怀疑,他能够跟社会名流,各行业精英交流甚欢,却无法跟基层的技术工人进行简单的闲聊。这无疑给了他当头一棒。因为双方价值观完全不同,而他对对方的生活也毫无概念。

所以这是因为基层民众无知,还是因为名校精英认知狭隘呢?是该要求一个普通平民去了解上流社会的生活,还是该要求那些社会精英多去了解社会基层的民生呢?如果精英教育是为了培养未来的领袖,那作为领袖,了解一个国家中所占人群基数最大的普通民众的生活,难道不是最基本的要求么?相顾无言,最终尴尬的不过是身为精英的那位。

这方面美国公立大学就要做得好很多。公立大学更看重教学,给予学生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