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利学长揭秘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联系

背景介绍

分享人:Z学长

学校:北大数学

在读:伯克利统计学硕士

讲座内容

大学感悟及科研经验分享

在大三的时候,在选择专业和方向的过程中,我走了很多的弯路。当时没有老师和长辈来指导我如何选专业,多数时候我都在闭门造车,凭空想象。那段时间心烦意乱,心思很难放在学习上。当我回过神来的时候,周围的同学已经比我多学了很多。有的同学早早开始了本科生科研,有的同学已经提交了海外交换的申请。

真正想要向统计学方向发展,应该是我大三下学期的事情了。引领我走向这条路的,是我最最尊敬的吴老师。她是我本科生科研的导师,我的本科生科研做的是金融数学。记得那时,我和我的组员以正在以传统的概率统计学工具来研究我们的题目,例如随机模拟,随机分析,假设检验等等。

在一次讨论课的时候,吴老师提了一句:“要是用这些方法做下去,我觉得我们会举步维艰,能不能将一些现代的统计学习方法运用到我们的研究上来呢?”之后,吴老师发给了我一本《TheElementsofStatisticalLearning》,她说这是伯克利的研究生教材,和我们的国内的统计学教材完全不一样,从此一扇大门就打开了。就这样,我自学了机器学习里的基本理论、模型和方法。之后,我又学习了学院里的《统计学习》这门课,从统计学习的民科变成了学院派。

所以,我这里建议学弟学妹们都能够尽早开始本科生科研。科研的方向不一定要十分合乎你的胃口,重要的是要和自己的导师多多交流,了解未来学科的发展方向,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我申请中最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没有海外交流的经历。因为海外交流需要我们大二的时候就要开始着手准备,等我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追回莫及。我的很多同学在海外交流期间,都得到了海外教授的那封价值连城的推荐信。

机器学习的学习路线

数据科学是当下很时髦的名词,如果能在PS里呈现自己做的机器学习方面的相关工作,对于申请来将是一个很大的加分。在申请硕士,注重就业导向的统计硕士项目上,就很希望招来的学生有数据科学方面的背景。就我的经验而言,学习MachineLearning(机器学习)需要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同时训练相应的编程技巧。

编程能力方面,做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主流语言是C++和Python。但是,我希望学弟学妹们如果有时间的话,还是不要一上来就学Python,Matlab和R。因为这三门语言都过于“方便”和“灵活”,其掩盖了编程最重要的东西—逻辑。我当时花了很长的时间学习C语言。C语言的“包”很少,一个简单的矩阵操作就能把人难死,不过正是在这样的纠结过程中,我对编程的理解逐渐深入,所以清晰的逻辑是编程的根本。当然了,如果之前有一定的编程基础,那么直接去学Python这些还是没问题的。

伯克利的学习及申请经验

不论是来美国读博士还是硕士,个人能力都是学术研究和找工作的关键。从本科高年级开始,就要开始注重自己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大家去搜搜Leetcode和Hackerrank,两个都是OnlineJudge,编程练习的好地方,尤其是硕士项目,非!常!重!要!大家一定不能忽视。

关于学习方面,这里我想强调两点:

1.把知识转化为记忆:大学高年级阶段,很多同学学习一门课就学一个星期,考完试之后就全部忘记了,这样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直到来美国,参加各种面试之后,才发现面试官问我的大学阶段的东西很多都忘记了。学习一门课程之后,尤其是概率论、数理统计、随机过程和回归分析,这四门课的基本理论、定理和运用都值得大家牢牢记住。

2.编程能力的培养:在美国,不论是课业还是面试,熟练的编程机巧能够为你增光添彩。有些人认为,只有聪明的人才能把程序写好,而我觉得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我认为编程更像当时初高中时的米测试,只要坚持不懈,就能练到炉火纯青。因为编程和跑米一样,是一个让自己的身心不断调整、不断适应的过程。每天写一小段程序,一个月之后你写程序、Debug的速度就会有大的提高,再不会在写Project的时候还在百度如何将int转化为string之类的基本问题。

生活部分

在美国的生活比想象中要难,所有大小事务都需要自己料理。周一到周五都在学校,周末在家自己做饭。在美国很少能有唱歌、打球、看电影之类的娱乐活动,最大的爱好就是做饭和锻炼。每每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1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