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选得好,人生开挂早。
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一朝高考。
高考结束了,是不是就可以放松下了?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喝什么喝什么?放心大胆敞开了玩?非也。
高考结束后,几乎所有学子都必须面临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折------专业挑选。
专业挑选的几点误区
误区一:什么专业热门,选择什么专业什么?专业挑选不重要?随便跟着热门专业跑就成?当你真的这样做了,就会发现:自己孩子未必能跑得开,到最后,大学四年结束之时,也就是自家孩子失业之时。
邻居家的大三男孩,长得阳光帅气,高考时考到了省里的前五千名,按理来说专业挑选的富裕度很高,孩子父母也很开心,开心的背后就是一点也不上心。
当时我好心去邻居家做客,看看孩子选专业选得怎么样啦?对未来有没有发展期望和憧憬呀?
孩子还没说话,爹妈就站起身来说:已经选好了,某某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这个专业很吃香。
当时我也没多嘴问一句,为什么给孩子报这个学校?还有这个吃香是怎么个吃香法?
我没问,孩子的爹娘却主动给我说了出来,不过是在三年后。
父母告诉我:当初想着给孩子报计算机专业,无非是相中了好就业、工资高,可是孩子根本不是学计算机的料。从小学到高中,就没碰过电脑,大学去了,连最简单的C++、计算机语言什么都不懂。三年了,年年考试班级倒数第一,虽然今年是大三,但是已经被学校降级了两次,到现在还是个大一新生。
而孩子也没有了之前阳光帅气自信的面庞,整个人就如同霜打的茄子一样,让人看了之后不禁惋惜。我相信这并不是个例,有不少家长在给孩子报专业的时候,很容易一窝蜂地去看什么专业吃香,什么专业将来好就业、工资高,却全然不顾孩子的现实状态,这是一件极其可悲的事情,父母通过自己的想当然彻底改变了孩子的未来。
误区二:孩子喜欢什么专业,就选择什么专业突然想起表哥家的孩子,今年是失业的第6年。
在大学填报专业的时候,直接选择了管理学。
最开始的时候,表哥一家还乐呵地说:我家孩子肯定是个人才,将来大学一毕业就能当上管理层,当大老板呢。
而我听到之后却眉头紧蹙,管理类的专业大学毕业后你去管理谁?谁又来让你管理?但这些话不好明说,因为专业已经选择了,唯一有机会是大一下学期的转专业。
不过表哥家的孩子学习成绩也一般般,最终以4分之差丧失了转专业机会。
当然,也不是说管理类专业谁都不合适,谁都不能考。这件事情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咱们之后的章节当中会有涉猎。
但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专业,即便孩子喜欢,孩子有动力,也未必就百分百报这个专业,还需要结合自身家庭环境以及经济环境、所处的社会阶级做权衡考量。
误区三:先进入好大学,然后再转专业一些学生有一个名校梦,认为只要能够进入这所学校,什么专业都可以。大不了在学校里努力拼搏一年,然后再去转专业。
他们甚至能够拿出很多“榜样案例”,告诉我们:某某某就是在大学里面转专业,找到了自己的好未来。
但是我们需要扪心自问一句:有多少人有实力发现自身专业不合适时,能够及时地转专业呢?
(北京大学在年才放开20%转专业限制,而大部分学校准许转专业名额卡的比北大还低。很多情况下,是想转专业的排名不靠前;排名靠前的不想转专业。)
孩子报考专业的现实问题
随着各省份推行新高考政策以来,如何让孩子报考合适且有发展前景的专业成了父母最焦虑的事情。
毕竟,三年高中魔鬼生涯已经结束,而孩子能不能有一个好的未来就差这临门一脚了,这一脚要是踹偏了,影响的可就是孩子的一生。
让孩子报考他喜欢的汉语学专业,还是未来好就业的机械专业?
专业和学校冲突时,优先选专业,还是选学校?
同时喜欢两种及以上专业时,又如何帮助孩子做抉择?
这应该是高考结束之后,高考报名开始之前父母最揪心的一件事情。
因为这件事,关系到孩子未来的职业发展,家长不敢轻易做决策。
厦门大学的借鉴数据
厦门大学曾对所的本专科高校名大一新生进行专业满意度调查,发现近51%的学生对本专业不满意。
为什么?因为大部分的高中生在分数为王的高考制度下,普遍缺乏职业规划的意识,片面追求分数最大化,而往往忽略了对于自身兴趣和能力的